理论政策 / theory of policy
陕西开展“三比一提升”决战脱贫攻坚

作者:    时间:2019-09-09

1.在全省开展“三比一提升”,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2.将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5分提高到20分,落实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3.用活用好三项机制,对脱贫攻坚工作出色的3名县委书记就地提级重用,对履职不力的3名县委书记进行调整,全力冲刺剩余29个贫困县摘帽……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中央要求,变压力为动力,全力推进年度减贫任务、巩固提升和问题整改三项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精准化、系统化推进整改工作;坚持目标导向,层层立下军令状,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作风硬、脱贫赢”掷地有声,决战决胜态势强劲。


扛责任 打硬仗


7月以来,平利县大贵镇柳林坝村第一书记胡珂,看着绿油油的秧苗一天天长高,心里愈加踏实了。年初,胡珂为村里引进试种了20亩新型旱稻。这是他驻村5年来为柳林坝村谋划的又一件实实在在的利民好事。和胡珂一样奋战在扶贫一线的,还有在白河县双丰镇双安村任第一书记的父亲胡定尧,以及在汉滨区关庙镇中心卫生院任健康扶贫专干的妻子周耀艳。这一家两代三人,在各自的扶贫岗位上既互相理解,又互相比拼。


在千阳县草碧镇,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干部张维明主动请缨,从白村寺村驻村工作队长“转战”到坡头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修村道、建大棚、栽果树……一件件实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亲切地称他为“实干书记”。


在田野、村庄、扶贫车间、蔬菜大棚,全省9328名第一书记、3.38万名驻村扶贫干部、34万名结对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一起谋脱贫、话增收。风里雨里走家串户,田间地头脚印深深,像春风拂过麦苗,像细雨润泽心田,为民的初心在真情实意的帮扶中散发出动人光芒。


这种局面的形成,来自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近期,我省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及考核整改部署会,分陕南、陕北、关中三大片区有针对性地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召开贫困县县委书记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夯实攻坚责任,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狠抓作风建设,开展督促指导和常态化约谈,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适时开展“一补两送一议”“两推进两完善”“三比一提升”工作。各级各部门自觉把脱贫责任稳稳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牢牢抓在手上。


7月8日至12日,省委书记胡和平深入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双坪村驻村蹲点,遍访189户群众,和他们一起算收入账、支出账,商讨脱贫致富好办法。


8月5日至9日,省长刘国中赴山阳、白河等深度贫困县,详细了解产业扶贫项目、产品销售以及贫困户增收等情况,研究产业脱贫长久之策。其他省级领导也深入包联县扶贫一线调研指导。


全省上下主动担当责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奋进之势。


聚焦点 攻难点


“三比一提升”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瞄准目标、找准路子。必须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打好深度贫困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9月6日,镇巴县永乐镇新时村贫困户张朝辉,迎来了两位为他上门进行体检的家庭医生。他是镇巴县“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众多受益者之一。自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巴县686名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上门服务,贫困户再也不会为得了常见病、慢性病、大病没钱治而发愁了。


9月7日,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贫困户程爱明高兴地说:“我在家门口上班有四五个月了,照顾父母很方便,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安康市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动力密集的优势,通过苏陕扶贫协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社区工厂340家,有效解决了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目前,我省贫困群众“两不愁”目标基本实现,“三保障”任务经过努力可如期完成。住房安全有保障进入收尾阶段,危房改造项目已基本竣工。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7.3万户、92.42万人,目前安置房已基本竣工,实际入住率91.91%。探索建立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全面实行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及时结算,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85%以上,大病救治率达98.9%。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实现贫困人口有水喝、喝上放心水。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陕南秦巴山区,那里立地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针对这个实际,我省统筹落实资金、项目、举措“三个新增”要求,将各类帮扶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确保攻克坚中之坚。


今年,我省向11个深度贫困县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2亿元,较上年增长39.3%;优先支持水、电、路等项目,使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排苏陕扶贫协作资金9.96亿元,占该项资金总量的47.7%;实行一个强区和一个开发区与原有结对帮扶力量一道,叠加帮扶一个深度贫困县。目前,在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驻村包联的省级参扶单位达到196家,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


我省持续加大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今年已投入资金64.28亿元,占全部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8.2%,较上年增长21.2%。延安市告别绝对贫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抓根本 拔穷根


“种一园苹果,脱贫一户农家。”在地处黄土高原的洛川县,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跟着合作社发展苹果产业,这是石头镇牛天咀村村民李亚军最开心的事。小小苹果树,为他每年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目前,我省的苹果面积达1000万亩。


“一年种菇脱贫忙,两年种菇存银行,三年种菇盖新房。”6月13日,商南县富水镇黑漆河村贫困户余福成一边忙着为香菇大棚覆盖遮阳网,一边笑呵呵地跟记者说起种植香菇的好处。自从加入村上的香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依靠“借袋还菇”形式领种香菇5000袋,他一年就挣了1万多元。据了解,商南县推行“四借四还”的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广大贫困户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我省结合资源禀赋,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发挥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和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的牵引作用,探索出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种模式,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中。

“菜单式”扶贫、“3+X”社会帮扶体系、“项目超市”……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指向一个目标——千方百计带贫益贫。


“扶志六法”“八星励志”“新民风建设”、扶贫脱贫“互讲互评”……这些来自基层创新性的扶志扶智举措,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一个个“产业实招”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一项项扶志措施让贫困群众有了信心。目前,全省产业扶贫惠及132.2万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爱心超市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脱贫攻坚,决战正酣;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目前,我省正在扎实开展“三比一提升”,既比成绩、晒亮点,更找问题、补短板,在比学赶超中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陕西正在以昂扬奋发的劲头、精准严实的作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编辑:刘旭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