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20-07-09
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持续占领热搜,搞得沸沸扬扬。事实上,“合村并居”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现在才有。为什么有的地方深得农民拥护?而有的却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部分地方在推进“合村并居”这件看似美好的事情中忘记了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总书记的拳拳爱民之心,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通俗一点说,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如何把“合村并居”这种事办好?首先要问四个问题。
第一,发展阶段到没?从发达国家看,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产业集聚,以及农民市民化等,一些村落自然消亡,合村并居、建立农村社区等是必然趋势,也是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搞“合村并居”的大前提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要到一定阶段,同时还要与农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相适应。如果不到这个阶段,就决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必须要有历史耐心。
第二,农民愿意了没?与城市不同,农村具有独特的经济活动方式,农民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一个村的人往往都是以或远或近的血缘或宗族关系连在一起,在农村治理中也往往以“礼”为先。合村并居、建立农村社区必然打破这种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此外,一些村明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以种田为业,却非要让人家搬迁到几里甚至十几里外集中居住,或者让人家上楼,这明显是搞强迫命令,违背农民意愿,结局可想而知。当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化要求。
第三,利益保障了没?合村并居是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农民过好日子,最关心的就是现实利益问题。比如农民财产权、迁徙权、城镇化带来的增值效益分享权、公民服务的平等享受权和民主管理的参与权等等。农民这些权益能够很好地保障了,自然就会深得拥护。如果打着改善民生和城镇化的旗子,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甚至逼农民土地换社保,强迫农民上楼、落户,到头来“居”是并了,但农民的日子过得却差了,这就一定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失去民心,动摇执政基础。
第四,合村并居是唯一途径吗?众所周知,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70%,仍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有的搞“文化村”“旅游村”“红色村”,有的建立“乡村小镇”,有的也实行了“进社区”等等,这些模式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前提是遵循经济社会和乡村发展的规律,既改善了农民民生,又保留了乡村风貌,还留住了田园乡愁。与此同时,这两年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软硬件都得到很大改善,即使不上楼,农民的小日子照样过得越来越红火。
因此,只要打心底里为老百姓着想,诸如合村并居这种事就一定能办好!
编辑:李琳